位于新安街道上合村头的“黄氏宗祠”,始建于明代,至今保持着原貌。整个宗祠的木雕、石刻、雕塑等笔法流畅、雕工细腻、用料上乘。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俊 摄
6月14日是我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并提出了“保护遗产 留住乡愁”、“寻找历史记忆 做好文物普查”等6条宣传口号。
作为“深港文化”的发源地,为了配合遗产日活动,宝安区文体旅游局筛选了宝安历史长河中部分重要文物、事件及人物,通过展览、讲座、沙龙等方式向市民广泛推荐,让更多宝安群众共同了解、关注宝安的文化遗产。
6月14日上午,宝安群众文化艺术馆二楼展厅迎来了一个喧嚣的周末,宝安画院、宝安区收藏协会、宝安区茶文化研究会举办宝安历史背景和文化图片展正在这里举行。展览以“千年宝安、历史记忆”为主题,用图板形式展示宝安传统历史背景和文化,包括宝安历史建筑、宝安历史名人、宝安历史大事、宝安传统民俗等,观展人流络绎不绝。
“原来中国第一位女博士就出自宝安!”不少参展的市民观众纷纷发出了啧啧的惊叹。出生于新安县西乡镇屋下村(现宝安区西乡街道乐群社区)的郑毓秀1924年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她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展厅内详细的资料介绍,让不少参观的宝安市民倍增自豪。
恰逢父亲节周末,不少带小朋友前来观展的家长在另一块展示图板前展开了孝道教育。根据展板介绍,晋代著名的“南粤孝子”黄舒亦出自宝安。黄舒字展公,东晋东官郡宝安县人,以孝行闻名于世。最早记载黄舒事迹的是宋沈怀远的《南越志》:“宝安县东有参里,县人黄舒者,以孝闻于越,华夷慕之如曾子之所为,故改其居日参里也。”明朝布政使祈顺曾写有“孤山崔嵬倚参里,乡曲争传黄孝子”的诗句。2001年宝安沙井街道在文物普查中找到了黄舒墓葬。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我也要像先人一样,好好孝顺爸爸和妈妈。”跟随父母前来观展的二年级小朋友胡同学羞涩地对记者说道。
文化遗产的价值随着收藏文化的方兴未艾同步发展壮大,宝安在文化遗产日中专门给藏友们准备了一份厚礼。在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二楼贵宾厅专门邀请省市文物鉴定专家免费为广大市民进行收藏品鉴定,文物鉴定专家李遇春、郭学雷、任志禄、刘涛专门莅临指导,鉴定门类包括古陶瓷、书画、青铜器、玉器、杂项。
与此同时,宝安文体旅游局在宝安图书馆举办了两场讲座沙龙活动。在古陶瓷文化沙龙活动中,由资深收藏家江莹主讲宋元陶瓷,宝安区收藏协会陶瓷委员会副主任陈惠丰主讲古玩行的行规;在书画收藏鉴赏知识讲座中,专门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书画鉴定专业客座教授王乃栋上台论道。
为了让更多的宝安群众了解宝安本土的文化遗产,宝安文体旅游局特地将宝安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精髓浓缩编印在小册子中,取名《千年宝安,历史记忆》,放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U站等公共服务场所广泛派发,宣传发放2000本;同时购买《文物保护法》宣传册,宣传发放200本。
“一直以来,很多人将宝安乃至深圳称为‘文化沙漠’,包括很多官方的宣传也渲染了这个观点,认为宝安乃至深圳过去就是一个‘小渔村’,我们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宝安群众文化艺术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和记者说:“事实上,我们这个‘小渔村’并不简单,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沉淀,这些深远的文化沉淀对于香港和深圳这两座大都市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母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通过对文化遗产的考古、挖掘、整理与研究,宝安和深圳的史前史逐渐清晰,这里不但不是“文化沙漠”,而且还是一个厚重的“文化之乡”。
宝安是中国最早的盐业基地之一,宝安的海盐生产可追溯至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而自西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后,宝安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119年)在南头(当时名城子岗)设立盐官,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设盐官地区之一(另一为广西苍梧)。宝安盐业至北宋到达鼎盛时期,清康熙迁海后衰落。
宝安是中国最早的珍珠产地之一,南汉时,募壮丁3000人为兵并特置“媚川都”(当时全国惟一的专业采珠机构),在大步海(今南头外海至香港海域)专事采集珍珠,成为中国最早的珍珠产地之一(另一为广西的合浦)。
宝安是岭南地区最早的书院创办地之一,由北宋进士邓符于宋徽宗崇宁至大观年间(公元1106—公元1110年间)创办的力瀛书院(在今香港锦田桂角山,因清初迁海,原遗址不存),是岭南地区最早、顶级规模的两大书院之一(另一为英德涵晖书院),在岭南教育史上有标志性的意义。虽然力瀛书院创建的时间次于英德的涵晖书院,但在学舍设置、办学条件、育才贡献诸方面,胜于涵晖书院。自宋至清嘉庆十三年,有15人考中进士,其中10人属建县后考取;85人中举,其中69人属建县后中试。
宝安是中国第一所教堂、第一所大学创办地。1864年,由基督教贝德明牧师创办的布吉李朗神学院,是中国第一所采用西方教育制度的大学,比另一所号称中国第一所大学的上海圣约翰大学还早15年(1879年创办)。而创办于1855年的李朗教堂,由黎力基牧师在李朗布道时购买基地所建。从现有资料看,它是中国内地的第一座基督教福音堂,建成时间早于有粤东第一教堂之称的五华樟树教堂。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宝安的改革成果和城市风貌。”宝安文体旅游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事实上我们这里是一个有文化、有历史、有传统的地方。让更多的宝安人认识我们的文化遗产,将会增强我们的凝聚力与自信。”
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新桥社区大宗祠路,始建年代不详。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大宗祠坐西北朝东南,为五开间三进深布局,由前堂、牌楼、中堂、后堂和前中院天井、左右重檐歇山亭、花厅等组成,面宽21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乡街道乐群社区,由郑姚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原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其木雕、石雕、砖碉、灰塑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特别是所有的木构件全部使用红木制作,质地上乘,选料考究,为岭南地区所仅见。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新安街道上合村头,始建于明代,虽经多次修葺,但仍就保持着原貌。前堂大门石匾额“黄氏宗祠”,前天井有一座为晋代孝子黄舒立的石牌坊,匾额上书“孝行流芳”。整个宗祠的木雕、石刻、雕塑等,笔法流畅,雕工细腻,用料上乘。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沙井街道,总面积571.13平方米。该建筑为深圳地区清代当铺建筑,在建筑格局、工艺特别是功能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有较高的文物和社会历史研究价值。2004年9月公布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位于沙井街道新桥社区桥头村。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重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桥长50米,宽3.4米,桥洞3个,洞高5米余,上列栏杆,望板上浮雕龙凤图案各一组,桥头望柱的圆雕狮子生动传神。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乡街道固戍村西南海边古沙提上,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和1934年曾两次重修。共三层,高约12米,阁身青砖垒砌,每层之间菱角牙子砖叠涩出檐,四角有琉璃麒麟,底层塔檐下有灰塑墙楣,图案有花草树木和人物等,艺术价值较高。阁顶葫芦座上有木质笔状刹尖,称为“文笔”,该建筑寓意文运昌盛。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永街道凤凰村,建于清嘉庆年间,塔平面呈六边形,为六角六层砖石木结构楼阁式风水塔,高约20米。砖塔塔身,部分构件用条石凿制,外壁每层用砖叠涩挑出腰檐、塔檐,每层塔门(窗)均有匾额或对联。原塔刹因遭雷击被毁,现为1991年重修时新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沙井街道沙四老村,建于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传古时当地村民迷信水灾与蛟龙有关,故立塔镇之。石塔用粗砂岩雕刻,呈平面方形,仿亭阁式,高约1米,正面为佛龛,内有浮雕半身佛像。塔身两侧镌刻双手合十、仗剑除妖图像以及佛经四行十字真言:唵尾萨囉尾萨囉哞泮吒。该石塔为深圳地区现存最早的石造佛塔,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宝安西乡街道铁仔山东南坡,1983年,先后在铁仔山南坡山脚下发掘了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古墓葬130多座,出土了东汉“熹平四年”纪念砖、东汉人面纹砖、东晋青釉鸡首壶等一批重要文物。2000年,发掘了自东晋至明清时期的墓葬224座,出土各类随葬品300余件。它被称为国内顶级规模、横跨朝代最多、埋葬最密集的古代墓葬群,列入2000年全国2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